山东知仁招聘信息平台
知及之仁不能守之庄以莅之是什么意思?
“知及之仁不能守之庄以莅之”是一句出自《孟子》的名言,意思是说具备知识和仁爱的人如果不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品德,只有以严格的规范治理自己和他人,才能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。这句话告诉我们,一方面要具备知识和仁爱的品质,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,且能为社会做出贡献。
另一方面,也要始终坚持庄严正派的品德准则,不能去妥协和放弃自己的理念。只有如此,才能有效地进行治理。因此,对于个体还是整个社会而言,要始终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清醒的头脑,始终追求真理,秉持公正,这才是治理社会和自我提升的最佳途径。
孔子为何说:“观过,斯知仁矣”,对教育有何启发?
孔子为何说:“观过,斯知仁矣。”对教育有何启发?
答:话出自《论语·里仁》其实里面有二句话是连在一起,您这句话是前一句话的强调的后半句话。
子曰:“我未见好仁者,恶不仁者。好仁者,无以尚之;恶不仁者,其为仁矣,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。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?我未见力不足者。盖有之矣,我未之见也。”
子曰:“人之过也,各于其党。观过,斯知仁矣。”
老夫子说的话非常有意思,第一层意思婉转批评:“他没有见到一个喜欢仁的,但是且厌恶自身不仁的行为。”什么意思?是口头上喜欢,没有自身踏实去落实。
第二层意思在讲方法:“喜欢仁者,不能做得更好;厌恶自身的不仁,就是仁,不让不仁的情况从自身出现。”又是什么意思?光是喜欢喜欢,是不能知道仁是好或者不好。一个人只有厌恶自身不仁的言行,才能仁的起步。
第三层意思:“哪怕有一日这样用心?我未见这样用心的。也许有,我未见到。”
要如此用心改正自己的不仁言行,哪怕有一天是这样用心的,也没有见到过。
后面就是题目了:“人的过失,各与其类。看到过失,有所认识就知仁了。”
子曰:“人之过也,各于其党。观过,斯知仁矣。”意思是:“人所犯的错误,各有各的类型。观察他所犯的错误,就知道他这种类型的人有没有仁德了。”
通常情况下,通过观察一个人的优点,就可以初步判断出此人具有哪些美好品德。但是孔子却认为,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,可以由此及彼,判断出像他这种类型的人有没有仁德。据《后汉书·吴佑传》记载,有一个叫孙性的人私自搜刮老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亲,父亲知道后大怒,孙性也知道自己做错了,便拿着衣服去向吴拓自首。吴拓问明缘由后说:“因为孝敬父亲而承受了污秽的名声,这就是‘观过,斯知仁矣!’”不仅没有处罚孙性,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,让他去孝敬父亲。
这个故事通常作为“观过知仁”的典型事例流传后世,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,孙性利用私自搜刮的老百姓的钱买衣服孝敬父亲,对他父亲而言,的确是“仁”了,但对于被搜刮的老百姓而言,却是大大的“不仁”,他其实是利用“仁”的名义,行“不仁”之事。孝敬父母的方式很多,这种损人利已的孝敬方式不值得效仿和推崇。
不同行业,不同类型的人,往往会犯不同性质的错误,官员可以营私舞弊,***受贿,普通老百姓就没有机会犯这样的错误;大学生可以玩“裸奔”、“供春哥”,而整日忙忙碌碌的工人则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。因此,观过不仅可以“知仁”,也可以“知人”,从现象到本质,通过观察一个人所犯的过错,进而了解一类人共性的特点,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解决此类问题的新思路、新方法。
“观过知人”用于教育上,主要有两点启示,一是教师可以以一、两名学生为样本,通过观察、分析其思想和行为中出现的失误,研究同等类型的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,以此为依据,思考和制定教育转化这类学生的具体措施,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。比如对于“早恋”的学生,教师大可不必畏之如洪水猛兽,我们可以确定一、两名学生做为样本,通过适当的方式,对其进行跟踪观察,搞清楚产生这一行为的思想根源是什么?有哪些表现形式?有什么办法进行科学引导等等。在做这些工作时,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这样的案例积累的越多,教师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就越能游刃有余。
二是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失误,并善于将这些失误进行归类分析,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,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。比如在课堂教学中,当教学任务完成之后,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,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反馈,让学生有意识地暴露学习中出现的失误,然后根据不同类型的失误,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。事实证明,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。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之所以没有问题,要么是课堂所学知识全部理解、掌握了,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;要么是课堂上教师大量的讲授挤占了学生提问题、暴露问题的时间,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长期和不到纠正,从而造成了问题的缺陷积累。由于前面知识没有学懂,后面的知识就会越学越难,久而久之,就出现了许多“差生”。
“观过知人”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,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做到“因材施教”,这里的关键在于“知”,“知”的越全面越好,越深入越好,只有真正做到“知”,才能有的放失,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失误施以不同的教育,这是促进教育教学工作从有效走向高效的不二选择。
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,个人管见,不当之处欢迎“关注”作者继续交流!
意思是看过一个人犯过的错,才知道“仁”的含义。孔子的这种观点,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,作为教师在你所教的学生当中,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缺点,及时帮助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。其实在民间有些个别人不孝顺老人,就是缺乏尊老爱幼的教育,根本不懂仁义礼智信的道理,在那些人的世界里,就是一年有三季的蚂蚱人,其它人也无法改变他们的观点,他们也不接受儒家思想。所以国民素质有待于提高,全面教育也需要不断地加强。
子曰:“人之过也,各于其党。观过,斯知仁矣”,孔子这段话,其本意并非是观察他人的过错,而是“反求诸己”,审视自我,人能省察到自身的过错,并且知错能改,如此以为,才能知晓什么是仁道,所以,孔子说:克己复礼为仁,吾日三省吾身,人若是不能省察己身的过错,怎么能去克服它呢,又怎么能知仁、且成仁呢?
孔子的这段话,对当下教育所启发的是,无论是家长,还是老师,皆当以身作则,率先垂范,己立立人。己若不正,何以正人?己若不能为范,何以为尊为师?教育者,非只是停留在口头上,重要的言传身教,切莫以其位、以其权压人,切莫人前人后两副面孔,让人口服心不服,背后骂娘。
至于认为“观过”是观察他人的过错者,亦未尝不可,若是从他人的行为上发现问题,明辨是非,能够引以为戒,做到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,也是有益的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wnrkw.com/post/44551.html发布于 昨天